朱军,男,1983年1月生于安徽阜阳。2009年获清华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,师从张钹教授。现为清华大学副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学副主任、卡内基梅隆大学兼职副教授。主要研究机器学习、贝叶斯统计、及其在文本挖掘、网络分析等领域的应用,在贝叶斯学习基本理论、高效学习算法、及其在复杂数据隐含结构学习方面的应用做出了系统的原创性工作,主要成果已连续多年发表在IEEE Trans. on PAMI,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, ICML, NIPS, IJCAI, SIGKDD等重要国际期刊和会议上。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、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、IEEE Intelligent Systems杂志评选的“AI's 10 to Watch"等奖,入选清华大学221基础研究人才计划。现任IEEE Trans. on PAMI杂志的编委;ICML, AAAI, IJCAI, NIPS等国际会议的领域主席;以及ICML 2014的地区联合主席。
2015年获得中创软件人才奖。

仲盛,男,1974年5月生于江苏南京。2004年获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,师从Joan Feigenbaum教授。现为南京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主要研究领域是计算机网络、信息安全以及相关理论(密码学、博弈论)等。在可信多方计算方面做了较多研究工作,并获得国际同行较多关注和较好评价。主要成果发表在TDSC、TC、TPDS、ToN等重要期刊上。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、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。在美国工作期间,曾获得美国NSF CAREER Award并提前晋升终身教职。现任1个IEEE Transactions期刊编委和1个SCI一区期刊编委。
2015年获得中创软件人才奖。

冯新宇,男,1978年7月生于山东菏泽。2007年获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,师从邵中教授。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主要研究领域为程序设计语言理论、程序分析和验证、可信软件等。在程序设计语言领域的顶级国际期刊和会议TOPLAS、POPL、PLDI、LICS,以及其他知名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。在国际上较早开展操作系统内核的形式化验证工作,提出将领域专用逻辑和基础逻辑相结合的复杂系统验证方法学,并提出了支持硬件中断验证的新型程序逻辑,2011年被MIT出版的《Technology Review》列为国际上从事防崩溃代码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。率先提出将分离逻辑和Rely-Guarantee相结合进行模块化并发程序验证的思想,相关工作已经成为并发程序验证的重要理论基础。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863项目、以及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。2010年入选教育部 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。为JACM、ACM Computing Survey、ACM TOPLAS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,现任《Formal Aspects of Computing》和《软件学报》两个期刊编委会成员。任第13届亚洲程序设计语言与系统会议(APLAS 2015)程序委员会主席,以及包括POPL、ICALP等多个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。
2015年获得中创软件人才奖。

周明辉,女,1974年1月生于湖南益阳。2002年获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,师从吴泉源教授。现为北京大学副教授,研究领域是软件工程,主要是挖掘软件开发历史数据,研究软件产品和程序员及其工作文化和环境之间的关系。以数据为本发掘了程序员技能及其协同开发微过程的度量方法,支持开发者成长轨迹和协同开发效率的精准分析和改进。参与构建了国产中间件技术体系,并参与推动建立了国际开源中间件技术联盟OW2。主要成果发表在国际软件工程顶级期刊和会议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,ICSE和FSE等上,获ACM SIGSOFT杰出论文奖,COMPSAC 2012最佳论文奖,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次(2008/排名5,2015/排名6),省部级一等奖2次。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,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。担任了多个著名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和程序委员会委员,例如FSE 2014 Research Demonstration和Internetware 2014的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等。
2015年获得中创软件人才奖。